美國華裔青年
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與美國人口普查局(U.S. Census Bureau)的最新彙整,美國自認為華裔(Chinese)的居民在 2023 年約 有 550 萬人,佔亞裔人口約四分之一。資料顯示美國華裔年輕族群的晚婚現象持續上升,以25-34歲華裔為例,最新的ACS(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)數據顯示,超過一半的人(約 56%)仍屬「從未結婚」狀態;這一比例在十年前祇有39%,如今增幅高達17%。
雖然美國亞裔成人的結婚率通常高於其他族群,但年輕人普遍晚婚,未婚率不斷上升,這一趨勢並非僅限於華裔,而是整體年輕世代(millennials / Gen Z)的共同趨勢。
高學歷
「我的父母三十歲結婚、買房、生小孩,而我三十歲還在還學貸、租公寓,」居住在美西華盛頓州西雅圖市中心、任職公立醫院急症部的年青醫生余維琪笑著說,「我不是不想結婚,只是覺得還沒準備好。」
余醫生的情況並非特例。華裔年輕人(尤其第二代與受過高等教育者)花更多時間求學與建立職業基礎,會把結婚時間往後推。高學歷帶來晚婚趨勢,但也提高個人自主與婚配選擇標準。
根據Pew的研究,亞裔青年普遍教育程度高,但也意味著投入學業與職業的時間更長。對許多第二代華裔而言,穩定職業與財務自由往往被視為成家的前提。
高壓力
許多研究指出經濟因素是近年年輕人晚婚的重要驅動力。長工時、職場競爭強度高(尤其在科技與醫學等高壓領域),削弱青年投放時間與心力於社交與建立長期關係。在高房價、高生活成本的社會,再加上養育下一代的經濟壓力,讓年輕人覺得在經濟穩定前不宜結婚或生育。
除了經濟與教育因素,觀念轉變也是重要推力。許多華裔青年在跨文化環境成長,對婚姻的看法更加多元化。部分人選擇同居或長期伴侶關係而不登記結婚,也有人將自我成長與情感契合置於傳統期望之上。年輕世代對婚姻角色有不同期待(例如更重視個人成長、情感契合、性別平等),且愈來愈多人接受同居、不婚但穩定的伴侶關係,或把婚姻視為「可有可無」的選項。
房價高企、生活成本上升,增加對未來的不確定感。華裔青年多居於高成本都市,如舊金山、紐約、洛杉磯等地,面臨高房價與生活支出負擔。再加上移民父母的傳統觀念與第二代的自由選擇之間存在張力。父母期望的「早婚早立業」與子女追求的「自我實現」之間,存在觀念的落差。同時,族裔社群密度與跨族群交往模式也會影響婚配機會。
高門檻
現代年青華裔的婚姻考量,除了面對高學歷、高收入的因素外,也有高門檻的要求。這是指年青人對婚姻有更高的期待,更多的要求,包括學歷、薪酬、嗜好、品味、家庭背景,甚至宗教信仰上的融合,這也導致年青人的晚婚現象。
不過,也有專家指出,晚婚不一定是負面現象。心理學家認為,晚婚往往伴隨更成熟的自我認識與情感管理能力,離婚率也相對較低。「問題不在於何時結婚,而在於是否具備健康的關係能力,」這是專家的忠告。
社會上有些人誤認為,有信仰的人比較難找對象,因為要求多、門檻高,晚婚情況可能更為嚴重。事實剛好相反,根據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 1997的研究資料(研究8,699人,年齡18-31歲)發現:在相同宗教(co-religionists)的群體中,24-31歲女性與男性較可能結婚,且結婚時相同信仰配偶的機會亦較高。
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研究也指出:在城市地區,若女性屬「每月多次參加教會」者,未婚媽媽的機率,是不常參加教會者的一半。部分研究顯示:宗教投入(religiosity)較高的年輕人,往往更重視婚姻作為人生階段或社會角色的象徵,因此他們較早踏入理想的婚姻。簡言之,較頻繁參加教會、宗教活動的年輕人,其結婚的機率較高。
在多元、快速變動的美國社會裡,華裔青年正用自己的節奏,重新定義傳統「成家立室」的意義,為自己創造「華美」的幸福人生。
文:王大為
【建議行動】
